中文
1cm的肠息肉,2年后变成癌!
发布时间:2025.04.29 作者:admin 浏览量:951

41岁的吴女士至今仍无法释怀两年前的那个决定。2023年,她在例行体检中通过肠镜检查发现肠道内有一个直径约1cm的息肉,病理报告明确显示为"管状腺瘤"。医生建议尽早切除并定期复查,但吴女士觉得"不痛不痒"不需要治疗,加上工作繁忙,便将其抛诸脑后。

直到2025年3月份,持续便血的症状迫使她再次就医,结果令人震惊:肠道内已出现多个息肉,最大直径达3cm的病灶经病理活检确诊为结肠癌。从发现腺瘤到确诊癌症,仅仅相隔两年时间。


1cm的息肉为何暗藏杀机?

结直肠管状腺瘤是一种癌前病变,为结直肠腺瘤中最常见的类型。

早期管状腺瘤较小(通常<1 cm)且分布不多,生长缓慢,不影响肠道活动,无痛感或肠胃不适,通常不会引起症状。

但早期管状腺瘤放任不管,任其自由生长,可能发生癌变。 尤其是当管状腺瘤大小或腺瘤范围直径 ≥ 1 cm 时,可称之为进展性腺瘤或高危腺瘤,癌变风险增高,具有一定的危险性。

当瘤体逐渐增大,会引起下列一系列的临床表现(可自查症状后进行初筛) :排便规律改变如突发腹泻或便秘;无明显诱因的排便频次增加;便血(鲜红或柏油样便);或出现腹部绞痛。

 

被忽视的"黄金干预期"

临床上将发现腺瘤到癌变的窗口期称为"黄金干预期"。在此阶段筛查并干预,5年生存率>90%。吴女士错失的正是这个关键阶段:若在初次发现时接受治疗,只需要15分钟的内镜手术即可完整切除病灶,术后仅需每年复查即可。

肠癌演变过程图.jpg

这个案例暴露出公众对肠道健康的三大认知误区:误将"无症状"等同于"无风险"、高估自身对病变的感知能力、低估现代医学的早诊早治能力。事实上,结肠癌从早期发展到晚期需要5-10年时间,但由于大家癌症早筛意识薄弱,多数患者在出现便血、腹痛等症状时已处于中晚期。

 

守住肠癌防御的第一道防线

粪便钙卫蛋白检测为肠癌早期筛查提供了革新方案,这种非侵入性检测通过定性/定量测定粪便中的钙卫蛋白浓度,能有效筛查肠道炎症。研究表明,肠道炎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,而钙卫蛋白作为中性粒细胞活化的特异性标志物,其浓度升高不仅能反映肠黏膜炎症活动度,还可作为癌前病变的预警信号。

产品.jpg

钙卫蛋白检测具有"三重优势":

1、无创便捷:仅需微量粪便样本即可在15分钟内快速获取结果

2、显著经济性优势:单次检测成本不足传统肠镜的5%

3、初筛精准:避免非高风险人群直接肠镜的痛苦

当钙卫蛋白检测结果呈阳性时,再通过肠镜精查明确病因,这种"阶梯式筛查"模式已被写入《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》可以帮助提高腺瘤检出效率。


资料参考:

[1]Li D,Cao Y,Wang J,et al.Regulatory effect between HMGA2 and the Wnt/beta-catenin signaling pathway in the carcinogenesis of sporadic colorectal tubular adenoma[J].Oncol Lett,2021(6)22:849-859.

[2]Dekker E,Tanis PJ,Vleugels J,et al.Colorectal cancer[J].Lancet,2019,394(10207):1467-1480.

[3]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. 中国大肠肿瘤筛查、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[J].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, 2011, 20(11): 979-995.


分享到:
0

微信在线客服

电话: +86(592)- 6808 278